阿卡德帝国时期滚印

阿卡德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帝国。为了彰显王室的威严,自萨尔贡开始的诸代国王有意识地推动了一种高度写实和充满张力的艺术风格,这在各类纪念碑以及皇家滚印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并成为后世强大王朝效仿的典范。阿卡德王朝的工匠们将大量的两河流域神话和史诗叙事情节引入了滚印图像,为这些无形的精神文化财富留下了最为直观的证据。

苏美尔早王朝的两大滚印题材(争斗、宴饮)在阿卡德帝国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其中的宴饮题材演化为了神话史诗题材和觐见题材。

争斗题材

和早王朝相比,阿卡德帝国时期的大部分争斗题材的构图相对固定,复杂交织的场景变少了,更常见的为两位英雄(络腮胡正脸的人类“英雄”和半牛半人“英雄”)分别和一头野兽(狮子、牛或“人面牛”)角力。复杂而交错的争斗场景偶尔还会出现,有些情况下甚至会出现三名英雄,这说明阿卡德帝国的争斗题材仍然不能简单地和《吉尔伽美什》史诗划等号。

《争斗题材,大英博物馆藏》

作为第一次滚印变革期的重要成就,争斗题材的雕刻风格得到了了长足的发展:写实的肌肉线条得到强调,从而赋予了人物力量感和“硬度”,早王朝时期的“圆润感”则基本消失;进一步地,一些工匠开始尝试全新的、更富张力的争斗动作,这些动作更多像角力竞技而非狩猎或厮杀,它们使整个场景充满紧张感却又不失戏剧性。很可能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一部分,这些全新的风格经由帝国的官员逐渐推广开来。

《争斗题材,大英博物馆藏》

另外一类专属于阿卡德时期的争斗场景通常以一位英雄为中心,由他的双手各控制一头对称直立的野兽,而这些野兽的外侧又分别有对称的一组或几组参与争斗的野兽。一部分滚印上可能不出现英雄,只有左右对称的争斗野兽。

《争斗题材,大英博物馆藏》

觐见题材

在阿卡德帝国早期,出现了一些具有“过渡”特征的滚印,它们似乎介于宴饮题材和即将流行的觐见题材之间,比如一些采用早王朝分层雕刻的滚印上表现的却是坐着的国王或神祇接受一组人物觐见的场景。而真正的觐见题材则要到阿卡德帝国晚期才开始流行。

阿卡德滚印上的觐见题材是所谓“坐式觐见”,既接受觐见的“重要”人物是坐在王座或椅子上的。“坐式觐见”的使用一直延续到罕谟拉比时代之前,此后在加喜特王朝的一些滚印上仍偶尔复苏。但阿卡德滚印上的“坐式觐见”和后期的那些版本存在一个明显的差异,既接受觐见的人可能为一位神祇,也可以是真实的国王甚至官员,而并不一定是“神化”的人物。

《觐见和神话题材,大英博物馆藏》

正是在阿卡德时期,随着复杂的帝国官僚体系的形成,自上而下的从属关系变得更为明确。而觐见题材滚印以一种标准的、官方的形式体现了印章持有者所从属的对象——中央的国王或地方的恩西,以及他们在国家官僚体系中的地位。

神话题材

一些学者认为阿卡德人对滚印上现实的人的强调导致了苏美尔工匠们开始为他们信奉的神塑造独特的形象。而本来亦人亦神的“恩西“地位下降为地方太守也促使工匠们重新开始考虑神的形象。

阿卡德时期滚印上的主要神祇都获得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比如,最为受欢迎的神祇无疑是太阳神沙玛希(Shamash),他通常被表现为手持锯刀,肩上冒出火焰,从代表山峦的两个三角形物体间升起。水神埃阿(Ea)则往往被表现为肩上有水流涌出,并有鱼儿在水中游曳。肩膀上长着树枝状物体的农业女神也较为常见。

《神话题材,太阳神沙玛希,大英博物馆藏》

一些滚印场景中可以看到出行的神祇。比如乘坐在翼狮或由其所拉的车上的神祇,可以辨认为战神宁努尔塔(Ninurta)。还有一类则可以追溯到早王朝时期,表现的是乘在船上划桨的神祇形象,学者们倾向于将其认定为月神辛,因而和神话“楠那-辛去往尼普尔的旅行”关联起来。

另外一些滚印则选择了更具有叙事性的场景。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安祖鸟的审判”场景,描绘偷窃《命运之书》的安祖鸟被几位神祇押解到主神沙玛希面前接受审判;另外一些滚印上则描绘了被巨鹰载着飞上天空的人,或许描绘的是残缺神话《伊塔那的飞升》中的那位基什国王伊塔那。

《神话题材,安祖鸟的审判,大英博物馆藏》

神话和觐见题材的雕刻风格通常不及争斗题材精美,但是那种“硬度”和张力是一脉相承的。

填充纹饰

在这些滚印上首次使用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填充纹饰。经常重复出现的是一些代表天体的符号,如弯月、星星等,同时还有植物,如一颗树冠茂盛的大树。体型较小的动物和人物也会出现,往往用于填充铭文框周边或纹饰中的空白,但有一些可能是后期添加的。

《争斗题材和填充纹饰,大都会博物馆藏》

–>点击这里查看阿卡德帝国时期详细印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