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火教的故事 之 教主是谁?

(本文摘选自【弯月王朝】公众号) 

拜火教的教主是谁?

波斯总坛和明教分坛是啥关系?

教主的圣火令跑哪里去了?

这些问题的答案,

或许不如你所料。

拜火教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千年了,但是却并没有消失。

去过伊朗的朋友可能知道亚兹德有火庙,笔者在火庙里还给一位女教徒拍过照片(可惜当时脑子抽住没有问她要一张留底)。玛丽·博伊斯教授也记录过一个遗世独立的拜火教村庄的日常。

印度的拜火教社区要大得多,而且其中不乏社会精英,甚至在香港也有他们的分部。

不过,当你碰到一位拜火教徒,然后你们又可以交流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会不会是下面这种情况呢——

教外人士B:哎呀,拜火教徒哇!!活化石哇!!

教徒小A:不要那么激动,你说的化石我那儿有好多。

教外人士B:你们现在的教主是谁啊?

教徒小A:那个——

教外人士B:没关系,没关系,我肯定不认识的啦!你有圣火令不?有不?要不要发展个中国分坛?

教徒小A:圣火令?不太明白……

教外人士B:没关系,没关系,你们以前明教分坛的教主,张无忌,金庸大师还给他写书了呢,你看过没?听说你们有什么“乾坤大挪移”神功,可以教我伐?你们培养分坛教主的条件是啥?看看我行不行?

教徒小A:……(晕倒)

好了,让激动的教外人士B先休息一下。其实拿这些问题问任何正经拜火教教徒都是鸡同鸭讲。要知道拜火教如何选拔教主,以及现任教主是谁,首先要从拜火教创立说起。

亚兹德火庙中拜火教诺鲁兹节的祭台摆设,以及教徒的装束

(找笔者拍照的妹子就是戴着大绿头巾)

拜火教的第一任教主是琐罗亚斯德,也就是拜火教的创立者。这是毋庸置疑的。没有他也就没有拜火教。

琐罗亚斯德的身份其实很复杂,他是一个印度-伊朗人(旧称雅利安人),并且受过严格的旧伊朗宗教(也就是拜火教之前的信仰)仪轨训练(这点我们以后还会详细说,一个最好的证明是,他所做的颂歌,也就是《阿维斯陀》里的迦萨篇章,是基于旧仪轨的,而且对于旧仪轨使用的各种仪式和祭品非常熟悉)。他非常有天赋,对于旧仪轨的方方面面都掌握的很好,但是他所做的却是打破旧仪轨创立新宗教

为什么?这又要从印度-伊朗人的迁徙说起。其实绝大部分印欧人种一开始都是游牧民,他们从公元前六千年就开始不断地在欧亚草原上迁徙,而在迁徙的过程中又逐渐一支一支地定居下来。印度-伊朗人也一样,他们在欧亚草原上向东迁徙,到达了中亚,然后定居了下来,成为了文明的建造者。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地区在公元前1800年之前是陆上的贸易枢纽,商道纵横,非常繁荣;但是此后却开始了印度-伊朗化。极有可能的是,迁徙而来的印度-伊朗人征服了这一地区,但是他们中的一些随即被这里的环境所吸引,并定居下来。继续保持游牧状态的族群则开始分化:一支向南进入了南亚,吸收了正值崩溃期的印度河谷文明,继而创造了恒河文明;另一支向西回流,继而在安纳托利亚建立了米坦尼王朝;第三支稍晚一些进入了伊朗西部,成为了日后波斯帝国的缔造者。

当然,游牧民的迁徙总是如浪潮般一波一波,定居下来的那些印度-伊朗人不久就开始遭到随之而来的游牧同族的挤压。一切正和他们的祖先侵略此地时如出一辙。

想象一下,同根的两个部族,信仰相近,生活方式却已迥然不同,此刻终于在战场上兵戎相见。老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定居的伊朗人,在技术上或许有所发展,但是碰到一帮被天灾、饥荒或者更强大的部族追在屁股后面的亡命之徒,自然是要吃瘪。

对抗居无定所又强悍善战的游牧民,最好的办法无疑是筑墙笼城。秦汉长城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不管是组建军队还是筑造防御设施,人力都是很重要的。统治者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团结人心

这个时候就需要宗教的力量了。但是问题是,定居民和游牧民信的是同一个宗教——旧伊朗宗教!!想象一下战场双方的人叫着同一个神的名字冲锋,等照面了都不好意思下手。因此,宗教改革的需求浮出水面

所谓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先知琐罗亚斯德就应运而生了。至于他是有意为了迎合这种需求而提出的改革方案(拜火教),还是有其他目的,现在已经无法知道了。但可以确定的是,他的改革非常彻底!关于这点,以后我们会详细解释。这里举个栗子——

他树立的拜火教至高神阿胡拉·马兹达,在旧伊朗宗教里是个地位很高却被架空的不太重要的神,有点像希腊神话里的天神乌拉诺斯,或者苏美尔神话里的天神阿努。旧伊朗宗教里最重视的两位神:密特拉和瓦鲁纳,则被他设定为了阿胡拉·马兹达的小弟,而且还不在七大天神之列。瓦鲁纳在旧宗教仪轨里的位置甚至被阿胡拉·马兹达直接篡夺……(具体可以参看玛丽·博伊斯教授的拜火教史)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新宗教(拜火教)和旧宗教划清了界限。

同时,拜火教也要求教徒必须遵守“善思、善言和善行”。这除了一般道德意义上的劝人向善外,很大程度是为了和旧宗教(既“恶思、恶言和恶行”)对立而提出的。

印欧人种迁徙的示意图,

其中一支在公元前1800年后到达中亚,尔后逐渐定居或分流。

关于印欧人种的迁徙有很多假说,此为较流行的一种

琐罗亚斯德创立教义时是三十岁。他经历了流离失所,又享尽荣华富贵,三妻四妾,儿女无数。他经历了宗教和政治上的明争暗斗,最终贵为人臣,坐下弟子成群。他的一生可谓圆满。然而,人无万年寿,他担心的事情只有一件——旧宗教的复辟

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心血,自己一生笃行的改革,被后人或者无关的人毁于一旦。然而,教中的长老、王国重臣中不乏旧宗教的改信者,也难保没有意志不坚定的人。在他百年之后,事情会如何发展,又有谁知道……更加令他忧愁的是,敌人的势力如此强大,尽自己一生之力,不过把拜火教推广到几个小国家。待到登高一呼,天下响应之时,又不知是几代人后的事了。到时候教典里还能不能剩下一句他的话都不好说。

琐罗亚斯德辗转反思,只有一个办法能够让后人无法篡改教义——从此空去教主之职,如此,则再无人可以对教义动手。如此可保改革千年无恙。然而一教无主,何成体统?保不齐后世会一盘散沙,任人凌辱。所以须得给人一些盼头。

于是待到暮年之时,他便如此交代弟子:“余昔日曾在凯扬撒赫之海中沐浴,体内精华为水之女神阿纳西塔所得,乃存于海中。千年之后,有处女将于同地沐浴,为阿纳西塔所感,授予精华,得以有孕。长成聪慧虔诚,可为第二任教主。如此者三次,分别相隔千年,所以为余之三位后任,分别名曰乌谢达尔,乌谢达尔马赫,以及苏什扬特。彼三子,为吾之转世,将率天下善信者,击退邪魔,广宣正道。及苏什扬特之时,方得见‘最终之体’,而吾主之愿得遂矣。”

(当然,这堆话来自教典+笔者脑洞,现在没办法确切地知道琐罗亚斯德当时究竟说了些什么,况且他也不会说中文。)

关于什么是“最终之体”,以后细说,和基督教的最终审判日有些接近。反正弟子们战战兢兢地把这些写入了教义,如此一来,则拜火教通共只能有四位教主(阿胡拉·马兹达,乌谢达尔,乌谢达尔马赫,苏什扬特)了

这招绝顶高明,却也难免自损,从此拜火教只能依附国家或族群而立,除非那几个传说中的后任出现。不过二元论宗教都喜欢自损,对后世教徒来说也就是日子难过时忍着点罢了……

他或许也很清楚,这三位后任绝对不可能出现,因为教中真正的掌权者——大祭司们——是绝对不会容忍一个来历不明的人代替自己号令天下的。但是对他来说,只要那帮大祭司不要篡改教典就足够了。

至于千年之约,或许足够拜火教的徒子徒孙们努力了。但是他又何曾想到,拜火教真正全面兴起正是在千年之后的波斯人手中……

一副三世纪的琐罗亚斯德画像,

给东方人习惯性地戴弗利吉亚式帽子显然是希腊罗马人的作风

如是安排之后,琐罗亚斯德撒手人寰(传说是在一次冲突中,而他也是七十八岁高龄了)。而拜火教的徒子徒孙们确实如他所愿,没有再设立新的教主。各地最高的教职既为大祭司,于波斯则为玛葛,于粟特则是萨宝,称法不同,而号召力仅在族群/国家范围内

然而,成事在人,再精妙的安排也无法阻挡时代的洪流,琐罗亚斯德坚持的教义依然被各代的大祭司们不经意地修正着。这些修正导致的矛盾甚至留在了至高的教典《阿维斯陀》中。比如被琐罗亚斯德极力反对的祭品豪摩,很快就堂而皇之地回归,成为了起死回生的圣物。

当然,那些矫改教义,自称教主的“狂妄之徒”无一例外地遭到了严酷的惩罚。他们之中,有一个叫马兹达克,还有一个叫摩尼。

详细的介绍就留待以后吧,马兹达克和摩尼的下场差不多,但是摩尼的影响大为深远。

其实摩尼根本就不是拜火教徒(他宣扬的教义和基督教的关系更近一些),只是他的支持者们认为他是那三位后任中的某一位。而他所推行的教义和拜火教除了在二元论上相似,根本还是不同的。

摩尼死后,它的教徒流入中亚,后又入中原。助唐平安史之乱的回纥(回鶻)曾以之为国教,而唐武宗灭佛时也一并打击了“穆护”——摩尼教。此后其转入暗处,乃与民间信仰相融,改称“明教”

晋江明教草庵和摩尼光佛,

此为宋代明教复兴时期所建,已和中华文化融合甚深

所以,如果你硬要问一个拜火教徒一开始的那些问题,碰到脾气好的,或许会和笔者一样给你详细解释一通;碰到脾气不好的,或许会回答你:瞎BB摩尼教别和我们套近乎!教主都被我们咔嚓了,你还要搞啥?

好了,关于摩尼教和拜火教的恩怨,我们以后有时间细说。今天就讲到这里。

注:文中关于拜火教不设教主,以及预言转世的目的,很确定地说,是笔者的个人观点,或者说脑洞。但这也是笔者认为比较有可能的一种解释。当然,拜火教的起源极早(青铜时代宗教),和后世宗教如基督教(铁器时代宗教)等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和观念背景,所以出现一些特别的设定也不足为怪。本文的目的只是希望通过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解释来说明拜火教的观念形成,当然,从纯粹宗教哲学角度去看,我们或许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