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前的翻译官

(本文摘选自【弯月王朝】公众号)

今天我们聊的是一件滚筒印章和两个文明的故事。

距今四千年前,在两河流域,也就是今天伊拉克的所在,有一个伟大的文明。她是由两个不同的族群共同创造的,他们分别是  苏美尔人  和  阿卡德人

两河流域的地理区划和现代地图,主体包括伊拉克和叙利亚东北部

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苏美尔人在乌鲁克建立了最早的城市。尔后他们又形成了许多小政权,每个以一个城市为中心,所以称为城邦。

这些小政权互相争霸,打打和和,分裂了四五百年。

苏美尔诸城邦的地理位置,以及阿卡德的位置,

标出了一些重要的城邦,包括基什(Kish),乌尔(Ur),

乌鲁克(Uruk),拉噶什(Lagash),尼普尔(Nippur)等

最后,北面的阿卡德人太守萨尔贡加入了争霸,并且一举征服了其他所有势力,建立了强大的阿卡德帝国

阿卡德帝国的版图和扩张方向

阿卡德人属于闪米特人,和苏美尔人是两个民族。他们继承了苏美尔的语言和文明,同时也改良和推行自己的语言。阿卡德语更简单、易学,在此后几千年里是近东地区的通用语。

一件苏美尔语泥板(上)和一件阿卡德语泥板(下),

你能看出区别嘛?

阿卡德帝国繁盛了两百年后崩溃。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第三王朝短暂复辟,尔后,两河流域再次陷入混乱,直到巴比伦的汉谟拉比重新统一。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巴比伦举世闻名。但在他们之前,这片土地已上演许多王朝的兴衰。

古巴比伦王国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

他们比阿卡德人晚了五百年,

比苏美尔人更是晚了上千年

而四大文明古国的另一个在离两河流域千里之外,神秘的东方。

No!不是我们中国啦。她在今天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我们称其为印度河谷文明

印度河谷文明的地理位置,

右侧为喜马拉雅山脉,上方为兴都库什山脉,

左下为阿拉伯海

 

关于她有太多的谜团,她的社会形态和宗教信仰至今不明。她的手工艺水准领先世界数百年,她的产品和资源出口到整个西亚。在苏美尔人的王陵中就出土过来自她的产品。甚至有可能,她的工匠曾被苏美尔人雇佣。两河流域的人们称她为梅鲁哈(Meluhha)

乌尔的苏美尔王墓出土的镶饰红玉髓,

据信是由印度河谷的工匠所制

 

然而,无人知道她的居民从何而来,他们如何掌握如此先进的技术,又为何拥有如此惊人的经商能力。

循其究竟,因为他们的文字至今是个迷。

这些看似图画般的文字,出现在印章、泥板和其他遗物上,一小段、一小段,极难破译。许多学者号称破译了它,却无一得到认可。这就是印度河谷文字——

印度河谷文字的一些例子,

因为缺少大段文字的实例,

也没有对照表,所以极难破译

然而,在当时的两河流域,却有一些神奇的人们掌握了这种文字。他们中的一个还在历史上留下了足迹。

这枚滚筒印章,珍藏于卢浮宫。它来自于公元前2020年前后,距今四千年,曾是著名的巴黎富豪路易斯·德克勒克的收藏。

它属于一位名叫Shu-ilishu的人。印面上雕刻着一位坐着的女神,戴着角盔,身穿百褶长袍。她的面前站着两位进献者,一个怀抱祭品山羊,一个拎着量桶。女神怀里还坐着一个小人。整体构图极其标准,是一件阿卡德帝国晚期觐见题材印章。

更为重要的是女神身后的两行阿卡德语铭文,它的释读如下——

Shu-Ilishu EME.BAL.MEL.LUH.HA.KI

(舒·伊利舒,梅鲁哈语翻译者)

学者们猜测,印章的主人正是女神怀里的小人,而进献者则来自梅鲁哈(印度河谷)甚至有学者认为,山羊(阿卡德语:melh)和“梅鲁哈”音近,而“梅鲁哈”本身的意思是冶铜匠。量筒(阿卡德语:ranku)和锡音近。而两河流域的青铜冶炼所使用的原料,正是依赖印度河谷的贸易供给。

因此,这个场景或许是一场古代铜矿贸易的浪漫写照呢!

当然,是否过度解读就见仁见智了。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想象,在四千年前,有一位伟大的翻译官,他懂得阿卡德语,很可能也懂苏美尔语,同时也能释读神秘的印度河谷文字。

这件滚筒印章上的图景,俨然一副远国来朝的繁荣景象。事实上,按照最近流行的两河流域低年表,公元前2020年正是舒尔吉王大肆改革政体,乌尔第三王朝如日中天之际。

Shu-ilishu掌控着多种语言,也就掌控着两河流域和印度河谷之间的所有贸易。他在女神怀中那副恃宠的姿态,正是其位高权重的完美写照。

带有舒尔吉名字的一件半米纳(248g)石权

他的知识从何而来,又经过了何种训练,我们不得而知。如果他有一份双语对查表,就像考古学家们曾经发现的“苏美尔-阿卡德语对查表”,或”罗塞塔石碑“,或”贝希斯敦铭文”。那将成为解读印度河谷文字,乃至整个印度河谷文明的金钥匙。

【本文参考】

Artha samgraha《(wealth creation) of Rāṣṭram, Nation of Bhāratam recorded on Sindhu-Sarasvati Script inscriptions》,

GREGORY L. POSSEHL《Shu-ilishu’s Cylinder Seal》,

http://varnam.nationalinterest.in/2009/11/the-indus-colony-in-mesopotamia-part-2/。

【注】 Shu-ilishu和伊辛时期(前1920年)的阿莫利人统治者同名,所以维基上他的词条使用了这件滚筒印章,可能为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