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亚述帝国滚印

新亚述帝国早期的滚印并不像后来的那样迷人,材料也是较为黯淡的石材如蛇纹石等。这类滚印的雕刻采用的是“线性风格”,往往不够细腻,也缺乏立体浮雕效果。它们的流行年代在公元前九至前八世纪,恰逢亚述纳什巴尔二世(883 – 859BC在位)迁都至尼姆鲁德(879BC),在王宫浮雕上不止一次出现的的圣餐场景也是“线性风格”滚印上最流行的题材之一。

《圣餐题材,大英博物馆藏》

到了公元前九世纪末,亚述工匠开始使用石英质硬材料制作滚印,雕刻工具也很快替换成了砣具和钻具,但是管钻似乎没有再出现过。九世纪末至八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亚述工匠使用的是所谓“切磨钻刻”风格,顾名思义,就是直接使用快速工具雕刻而不加以精修。这些滚印的雕刻手法多数仍较为粗糙。八世纪早期的一些祭祀题材滚印上所带的铭文记录了里姆(limmu)官员的名字,因此可以准确断代。这些滚印的出现可能和亚述王权衰弱有关。

《祭祀题材(切磨钻刻风格),大都会博物馆藏》

公元前八世纪末期,一类雕刻极度精致,人物外形匀称饱满,具有强烈雕塑感的“典范风格”(Modelled Style)滚印开始流行。这些滚印在使用快速工具处理轮廓和一部分细节后还要进行细致的精修,整个图像更为庄重、优雅,细节极富层次感和厚重感。对于细节和雕塑感的极致追求使这些滚印稍为失去了中亚述时期的那种生气,而带上了一股匠气,图像也略显程式性。“对称控制式”争斗题材是“典范”风格滚印上最常见的纹饰,这一题材显然得到了亚述王室的亲赖。

《争斗题材(典范风格),大英博物馆藏》

和“典范风格”差不多同时流行的是一类“切刻”风格,这些滚印的纹饰完全是由砣具加工而成的,也没有经过任何精修,雕刻通常较为潦草随性,但在动感和生气上却往往有独到之处。这一风格是先流行于巴比伦(公元前九世纪),尔后传入亚述的。

《动物序列(切刻风格),大英博物馆藏》

公元前七世纪开始,亚述滚印工匠们退回了他们最得心应手的“钻刻”风格,而这种所谓“晚期钻刻”风格相比公元前八世纪的版本更为粗糙得多,往往连细节的雕刻也省略了。此类风格主要涉及争斗题材,但也有一些祭祀题材的例子。

《争斗题材(晚期钻刻风格),大英博物馆藏》

除了这些石质滚印之外,还有一类较为特别的费昂斯滚印,制作工艺几乎和它们米坦尼时期的“老前辈”毫无二致,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分布,并且确实也有实际使用的例证而非纯装饰品或陪葬品。题材和风格来看它们和早期那些线条风格滚印的关系更为密切。

《狩猎题材,大英博物馆藏》

八世纪末之后,亚述也出现了滚筒平面印,但其产生的原因和早期流行于安纳托利亚和中亚西部的滚筒平面印截然不同,而是由平面印章的流行所产生的推动力。一些滚印的两端开始装置金属帽——其中一端制成挂环,而另一端则刻有纹饰,可以作为平面印使用。

新亚述滚印带铭文的比例非常低,楔形文字铭文依然是主流,但也第一次出现了字母文字——阿拉米文,其流行程度非常有限。

 

–> 点击这里查看新亚述帝国详细印谱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