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十五世纪,也就是古巴比伦王国崩溃后的近百年后,新的滚印风格,既“加喜特第一类风格”才告出现。“第一类风格”总的来说继承自古巴比伦晚期的滚印图像传统,铭文的长度被放大到了极限,留给纹饰的往往只留下狭窄的空间,一些滚印甚至完全没有纹饰。铭文的内容也继承了古巴比伦晚期的两大范式,既对个人身份的声明以及对神的祈祷文,后者显然源自古巴比伦晚期出现的“神印”,词句多摘取自神祇的祷告文字,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
《坐着的神祇,大英博物馆藏》
“第一类风格”多使用半宝石或色泽鲜艳、质料精美的石材制作,工艺较古巴比伦晚期滚印精湛但人物略显平面化。当为地方王室和贵族使用。此类风格中多见代表王室献祭或以国王名义献祭给神的”神印“,因此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
比“第一类风格”略晚一些出现的是“伪加喜特风格”,这种风格和努兹(Nuzi)地区流行的“第一类风格”的子集存在明显的关联,表现两位站着的人物的场景非常常见,人物之间的关系也不太明显。一些出现坐姿人物的滚印纹饰则较为接近埃兰的“圣餐”题材。“伪加喜特风格”多使用较软的石材(包括玻璃),且其雕刻的风格倾向线条化,而不像“第一类风格”那样使用轮廓分明的平面。较大的可能,“第一类风格”是加喜特上层社会使用,并由皇家作坊创立,而“伪加喜特风格”则是较低社会阶层的使用者模仿“第一类风格”或其他外来滚印风格的作品。
《觐见题材,波士顿美术馆藏》
“加喜特第二类风格”和“伪加喜特风格”相似,兴起于公元前十四世纪后期。最常见的题材是所谓“宇宙神”,既一位下半身和山峦森林相连,头部指向天空的双面巨人神祇,身旁为流水簇拥。为了表现其高大,往往在其头部两侧刻画有飞鸟。场景占据了印面较大的空间,而铭文则环绕着场景主体,处于从属或至少是平衡的状态。这类风格宏大的场面、惊人的想象力和画面所透露出的蓬勃生机,证明它应该是“十四世纪变革”的产物。一些构图细节上还可以看到和中亚述帝国早期作品的联系,如持兽的神人等。此类滚印可能是用于一些特殊的公共职能,如神庙管理等。这类滚印中也常见具有断代意义的作品,且其题材多变,不仅限于“宇宙神”。
《宇宙神,底比斯出土》
随着加喜特王朝的灭亡,“第二类风格”也逐渐消亡。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出现了一种比较罕见而较为粗糙的风格,其材料偏好软石料或“费昂斯”。这些滚印上常描绘的题材,如相对跳跃的动物和一株茂密的大树,也见于“第二类风格”中。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此类风格是伊辛第二王朝(加喜特王朝灭亡后,伊辛的地方总督建立的一个小王朝,一度控制过两河流域南部并征服了埃兰)倡导的,所以通常称之为“加喜特第三类风格”。此类风格和中亚述滚印风格的关系更为密切。滚印两端常常雕刻着连续的三角形,似乎为了模仿加喜特滚印金帽上的花纹。